甘肃临洮寺洼遗址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史前时期三重接近方形布局的大型“围壕”,不仅展示了5000年前我国古代人民的卓越基建能力,还为研究黄河上游地带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首先,这些围壕的形制布局规整,平行分布且直角转弯,显示出高度的规划和组织能力。每条围壕口部宽约9至11米,整体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50米,围成的空间近30万平方米。这样的大型工程在5000年前是极为罕见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组织和实施如此大规模建设的能力。


       其次,三重围壕的发现不仅确认了寺洼遗址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性聚落,还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填补了黄河上游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空白,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家窑文化的特点、分布范围以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围壕之外还发现了疑似“道路”、大面积“人工堆土”和其他遗存,这些遗迹共同构成了马家窑文化聚落群的一部分。寺洼遗址作为这一聚落群的引领者,其中心性地位不言而喻。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马家窑文化聚落形态的认识,还为我们探寻黄河上游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甘肃临洮寺洼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的基建能力、黄河上游地带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点赞(44)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0.0496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