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钱币邮品 民藏档案 拍卖收藏 历博培训 历博专家 推荐视频 关于我们 紫砂红木

特约撰稿

旗下子栏目: 实力派鉴定专家 学院派鉴定专家

周仁德论古玉收藏

来源:未知 作者:历博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31
摘要:作者简介:周仁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品的收藏热已席卷全国。玉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之一,也是人们收藏的热点,很多人
作者简介:周仁德  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山西分院院长 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助理建筑师,国家注册高级鉴定估价师,为上海尚珍斋艺术馆创人,太原玖焱斋艺术馆创始人,文化CHINA艺术品鉴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主要收藏玉器、瓷器、青铜器、尤擅长古玉鉴定,为行内资深实力派古玉收藏鉴定家。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品的收藏热已席卷全国。玉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之一,也是人们收藏的热点,很多人跃跃欲试准备投资玉器收藏。目前市场赝品多、真伪难辨。我收藏古代玉器近三十年,对古代玉器的探索和研究,收获的经验,供大家探讨交流。
         一、文化内涵丰富:玉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尤其是古玉,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礼仪,等级和审美观念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其他艺术品无法比拟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玉器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的缩影。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华民族使用玉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期,而且延续至今仍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道、德。“君子比德于玉”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洁内质联系在一起,《辞海》中“玉部”共收录词汇150余条,其中多数是赞美和吉祥之词。
         二、  和田玉的形成:大约在7-8亿年之间整个昆仑山脉都是海洋。和田玉的形成大约在2.5亿年至3亿年间,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过程中的产物。和田玉的产地是新疆,主要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山坡,共有9个产地。生长高度在3500米—5000米之间。籽料的形成是由于发生地质变化山体滑坡等原因,部分山料滚落河床,经河水长期冲刷、碰撞而产生毛孔,最后沉入河床外界铁锌镁等成分侵入,从而产生籽料不同皮色,主要分红、黄、黑、白。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等元素。其硬度在6—6.5度之间,比重2.9—3.10,表面细腻,质地坚硬,韧性值达1000。许多古玉埋藏于地下数千年,出土后仍然光彩依旧。玉料是天然稀有矿物,不可再生。古人与今人所用玉料是一样的,只是加工工艺年代不同,因此,无论古玉还是新玉都有很高的价值和增值潜力。
        三、  古玉鉴定要素: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地理,坑口环境,材质,年代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备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鉴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鉴定时必须综合考虑古玉的各种特性,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没见过,或是国家馆藏没有的,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辩证,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鉴定。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对玉器进行把玩,观察,试验,总结,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鉴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不会打眼。我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出土古代玉器的鉴定有一下几方面:古玉的沁色,钙化,包浆,灰皮,形变,土蚀现象及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要素,很多特色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也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古玉的根本。在鉴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件玉器的各方面特征以及相互联系,必须所有特征同时存在,才能下结论,得出真伪。以我多年来收藏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沁色鉴定:
        古玉长久的埋在密闭的墓穴中或是遗址的土壤中,受土壤,地温,地湿,坑内物质等因素的影响。玉器本身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分子结构流失。使其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种显色物质及杂质会慢慢的侵入玉质内部,就会产生各种沁色,比如黄色,红色或是桔色的沁色。由于土壤中的三价铁离子侵入玉质内部,侵入多少不同而显现黄、红、桔等不同的颜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内物品的有机物侵入玉器内部发生碳化反应。以及含碳物质腐烂后慢慢侵入所形成。
        层叠絮状的水沁现象,是由于玉器长期在水中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类似絮状、饭粒状现象。
        出土玉器大部分都有沁色,少数例外。考古发现证明,玉器超过100多年几乎都会有沁色,当然,受沁的速度还要视玉质本身的质地以及地理,坑内环境而定。玉质好的受沁就慢;干坑、水坑受沁也慢;湿坑、坑内有机物品腐烂厉害的受沁较快也比较严重。
        沁色变化丰富,分布不固定,过度自然,深入肌理,有层次感,并伴有土蚀、缝裂(通常说的出土古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现象。玉器的边缘沁色深,内部浅,这说明沁色是先从边缘侵入,然后慢慢渗透。现代人工做色则呆板、浮浅、均匀、无过渡色。
       玉器阴阳面受沁不一。阴面受沁程度和沁色变化一般比阳面严重,这说明阴面受地温,地湿影响大,玉器分子结构变化大。应力不同沁色的位置也不同。赝品沁色则两面基本一样,无明显变化。
       盘玩古玉时,原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显现,比如黑沁点。看见的沁色会流失或流动,比如黄色的土沁。白玉会产生浅褐色。这是由于玉表面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或是补充分子结构中的分子流失,分子移动所致,玉器也会变得润泽,通透。赝品盘玩过程中,沁色基本无变化。
       出土古玉内部出现黑色小沁点,在盘玩过程中,这些沁点会成鸡爪状扩散延伸,颜色变淡逐渐消失。防古玉做不出这种小沁点,更谈不上还原变化。
       在放大镜下观察,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比如牛毛沁也是其中的一种。

     二)钙化鉴定:
          1.钙化的成因也是由于玉器分子结构发生质变,失去结构水,再加上地温、地湿等条件的影响慢慢形成的。常见有鸡骨白,象牙白,象牙黄之说。严重的灯光是打不透的。作假钙化主要有火烧和化学试剂所作,其中大部分强光手电可以打透。
           2.鉴定要点:
           钙化的古玉过渡自然,分布不固定,并伴沁色、土蚀、灰皮、缝裂且部分伴有结晶等现象。即使钙化的玉器,只要没有被腐蚀,柔润的包浆依然存在。钙化古玉如果有裂缝,裂缝是细长而自然弯曲。作伪的火烧或化学原料所致的钙化,会生硬无光泽;火烧的布满均匀、短小、平直的裂纹。仿古玉更不会有多种现象同时存在。
           3.部分受沁钙化的古玉有开窗出现,开窗的形状变化不一,并且开窗与受沁钙化边缘过渡自然。仿古玉无开窗,即使有做的假开窗,也是界限明显、漂浮、无过渡、死板、生硬。
       三)包浆及灰皮的鉴定:
          我认为包浆有多种情况。一是玉质较好,抛光精细的玉器,如果没有埋在土壤中或坑口环境相对干燥,就会形成一种玻璃光感很强的光泽,称为“玻璃光包浆”。往往这种玉器沁色,土蚀,灰皮现象相对比较轻微。多数做工也非常精美。二是久埋在土壤中,长时间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玉质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玉器就会由表往里慢慢形成一种富有很柔润光泽的氧化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出土生坑包浆。还有一种包浆是传世盘玩过程中出现柔润的光泽,也通常称之为传世包浆。在观察玉表包浆时要根据玉种和坑口环境多方位判定。玉种不同产生的包浆不同,坑口环境不同产生的包浆也不同。古玉包浆厚重自然。
         灰皮是由于坑内的地湿,地热,腐烂物质的腐蚀作用,玉表水分子结构流失,打磨精细的表皮受到破坏,形成的一层灰状物质。这是古玉的氧化反应。
         出土古玉带灰皮的玉器,盘玩时灰皮会慢慢消失。放到水里浸泡晾干或放置一段时间,灰皮会重新显现。如长时间盘玩,直到盘玩通透后不会重新显现。
         灰皮的分布一般是成不规则的形状,薄厚不均,过度自然,变化丰富。仿古玉是没有这个变化的。
        假古玉的灰皮是用酸或碱腐蚀出来的,会呈现一片一片的灰白色、局部发黄,边缘明显,无变化。生坑古玉用鼻子闻,可闻到原坑内的土腥味,仿古玉则有一股刺鼻的化学味道,气味发酸。

  鉴定要点:
         包浆要厚重,看起来柔和,润泽,特别是打孔及阴线中的包浆要和玉表面的包浆浑然一体。仿古玉无包浆可言。有的只是趁热打过蜡或是用油浸过。这种情况看上去不厚重、不柔和、不润泽,也可以用闻的方法辨识真伪。
出土古玉,有玻璃光包浆的玉器,在盘玩过程中,原来的玻璃光泽会逐渐消失,慢慢的也会变成柔润的光泽。仿古玉出现的玻璃光,不但刺眼,盘玩时也不会有变化。这是真假玻璃光的最大区别。
    四)工艺加工痕迹
        在鉴定古玉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节点---加工痕迹。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期加工痕迹的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
加工痕迹的鉴定不是物理数学的定律,它是十分抽象的,未定的。它就像诗文一般可以化成美与丑的假想和烙印。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再落实到每一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
        尽管古人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制玉工具远不及现代,但是古人不计时间和成本,有很多考古出土的古玉器,已证明古代玉器的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鉴别玉器的老工和新工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玉,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到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竹片、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以上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也有学者认为,自商中期始出现砣机)。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           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且较规律的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阴刻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阴刻线槽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或坚硬的石核、石片辅以解玉砂刮磨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制玉工具带走,只能留下短促且不均的磨痕,不可能划出平行的长线。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波浪纹,沟线有宽有窄层次不均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线条是用金刚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无明显波浪纹和层次不均等现象。
 2、钻孔:老工钻孔依靠解玉砂,孔壁呈磨砂状,有时砂粒粗会留下明显沟痕,内壁呈不规则螺旋痕。有时孔内解玉砂沉积过多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早期打孔多为对打孔,双面呈喇叭状。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平直光滑无螺旋纹。
3、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线具,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具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5、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新工打磨抛光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6、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古玉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光亮润泽,高倍放大镜下仍可见深浅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解玉砂磨痕。老玉阴角处和阳面的光润反差小,这是因为古时制玉人,在精雕细磨时,虽无刻意,但也多少打磨抛光到位,更有历史在其表面留有厚重氧化层,所以阴角与阳面光润反差不大。新工抛光急成,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更有过度磨光(损)现象,无解玉砂磨痕。

7、圆雕:古玉圆雕弧面过渡自然流畅,弯转有力,光泽柔润,以指尖轻触细腻光滑,似婴儿肌肤,且伴有波浪起伏之感。新工转速快,精度高,表面看似光亮,但无厚重氧化层,指尖触及有涩感。
8、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有时辅以直刃片状工具修磨,在急转弧线和圆圈线处便出现断刀痕更有留下发散状牛毛纹的特征。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伴有毛刺,线条生硬等粗糙现象。
       以上8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以下来谈谈典型仿品:如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角玉料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仿老工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
       我认为收藏古董是高危行业,犹如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稍有不慎,便出现失误。随着科技进步,仿伪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不断提高。我们更要努力学习,以玩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
责任编辑:历博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首页 | 行业资讯 | 钱币邮品 | 民藏档案 | 拍卖收藏 | 历博培训 | 历博专家 | 推荐视频 | 关于我们 | 紫砂红木

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8093号-1 技术支持:众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