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钱币邮品 民藏档案 拍卖收藏 历博培训 历博专家 推荐视频 关于我们 紫砂红木

特约撰稿

旗下子栏目: 实力派鉴定专家 学院派鉴定专家

紫砂器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未知 作者:历博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31
摘要:作者: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兼艺术品部主任 李斌 人间珠宝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说的就是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宜兴(古称阳羡),资源丰富,人杰地灵
作者: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兼艺术品部主任
李斌
“人间珠宝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说的就是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宜兴(古称阳羡),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富庶之地,林木茂盛,丘林起伏,蕴含着丰富的陶土矿藏,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在此烧制原始粗陶。与浙江境内考古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及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基本一致,都是以泥土加灰砂或红砂而烧制的陶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里的制陶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考古发掘时从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充分证明了在这里生息的人们已将陶器作为生活用品而大量使用。当地出土的陶器虽然表面看起来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陶器没有什么区别,但经过科学的分析验证,其陶土的成分与一般陶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当地的陶土需要10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才能成型的一种特殊的矿土,有别于其它地区粘性很强,只要600度左右的温度即可烧成的泥土。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原料,为紫砂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之后,卧薪尝胆,采纳大夫范蠡的计谋,向吴王献美女西施,用美人计打败了吴王,事后范蠡却不愿接受越王的封赏,传说他带着美人西施改名易姓乘一叶小舟飘过太湖来到了阳羡一个叫台山的小村里(今天的宜兴丁山蠡墅村),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范蠡隐居后与当地居民十分融洽,他发现当地的陶土非常特殊,就帮助当地居民改良烧制技术,制作出非常精美的陶器,陶器有了一定的制作规模,为了让陶器走出去进行交易换取生活用品,据说范蠡带领当地百姓挖了一条河道直通太湖,便利运输,使得当地的制陶业有了非常快的发展,后世的人们把这条河就命名为“蠡河”,制陶艺人将范蠡尊为“陶祖”、“陶圣”,今天在丁山附近还有一座“陶祖庙”,里面供奉的就是范蠡。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紫砂
茶具残片,根据文献记载和发掘的实物互相参证,又经专家考证基本上明确其年代为北宋中期,出土的紫砂器是一种夹砂粗红陶器,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紫砂器残片,这一发现证明了宜兴紫砂器的制作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大文豪、诗人苏东坡所留下的诗句,在他的《游惠山诗》之三中有这样的描述: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古人喝茶的习惯还是以烹为主,诗句中的“紫盏”就应该是当时烹茶用的器皿,紫盏是一种无釉水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其含沙量很高,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的用具。所以,丁蜀镇羊角山出土的紫砂茶具残片就是最早的紫砂壶雏形。
     宜兴紫砂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因一位书童——“龚春”(供春)制作了一把“树瘤”形状的茶壶而彻底使紫砂器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过去由于人们的饮茶习惯是用烹煮的方法,所使用的茶具都是一些相对较大的紫砂器,而且是较粗的紫砂陶器,明朝以后,饮茶的习惯发生了根本变化,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喝茶方式相比于唐宋时期简洁许多。因为没有碾茶的工序,而且是直接冲泡不需烹煮,也就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纷繁复杂的茶具,喝茶也就更显得方便和从容,这种方法叫冲瀹(yue月)法,故而也就不再需要很大的紫砂器来烹煮茶,这和近现代的喝茶习惯已经十分接近了。一般的百姓也喜欢用这种简洁的方式喝茶,文人墨客们则更是喜爱这种饮茶习俗,明朝的茶人和学者许次纾在其所著《茶疏》专著认为:量小方益于品味。一壶之茶,只堪再巡。……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就是说饮茶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品茶讲究意境,也就是茶镜,更要重视茶具的使用,茶具虽然减少但更注重质地、装饰、美观、实用,开始追求壶的雅趣,从茶具上体现的人文气息愈发浓厚。所以说明正德年间小书童制作的“树瘤壶”(供春壶)是历史上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
明清时期是茶具制作的兴盛时期,陶制茶具和瓷制茶具因饮茶习惯的改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两个系列。宜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从而使得宜兴紫砂沿着特有的道路发展下去,形成了自身独特、又无法取代的艺术形式。
宜兴是华夏文人荟萃之地,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对紫砂器的欣赏与阳羡茶的品评形成了壶、茶、诗、画的交融,逐渐被精于茶道的文人士大夫所关注及重视,有些文人包括诗人、画家、金石雕刻家等直接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赋予了紫砂文人艺术品的性质,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典雅、优美的独特神韵风格,由此宜兴紫砂器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繁衍发展成为以茶具为代表的大家族,获得了人们的普遍青睐,加速了紫砂壶艺术的发展,紫砂壶的制作继“供春壶”出现之后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在宜兴丁蜀诞生了无数制壶大家,如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朱可心、顾景舟等,他们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们的努力,宜兴紫砂独树一帜,成为华夏独有的艺术瑰宝,在今天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使宜兴紫砂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由成形到兴盛再到繁荣的过程。紫砂艺术的繁荣让丁蜀镇逐渐成为了紫砂器的集散地,据《荆溪县志》记载明中晚期宜兴的紫砂产品已是“不胫而走天下”,各地商贩云集“千里之外,趋之若鸿”,“沿贾杨帆而晓夜行”,一派繁忙景象,宜兴紫砂名扬天下。
紫砂艺术作为华夏独有的瑰宝,中华杰出的茶文化载体,不但以它天然的本地特有陶土,经艺人之手创作出传神的艺术品,承载了茶道“色、香、味”的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已作为经典的艺术品古今流传,历尽了近千年的发展,传承了中华灿烂文化的精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展现给世人。由于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加上文人雅士的喜爱,紫砂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与这些文人雅士的思想情感互相交融,有些直接参与创作,形成了集多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门类,从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紫砂壶造型。
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至今天从形状上大体可以分为光器和花器两大类型。光器中又可分为圆壶、方壶和异形壶;花器中则包括仿生壶和形意壶。这里对形意壶要做一个解释,在宜兴紫砂艺人中制作形意紫砂壶的不是很多,制作形意壶要有很高文化知识和艺术底蕴,所以,一般都是创作经历丰富、艺术职称较高的紫砂艺人,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再通过艺人的手将理解的抽象行为,以紫砂为载体变为具象的艺术,完成紫砂艺人的想法。有时候艺人们在制作形意壶时会结合制作光壶的异形壶来制作,所以,紫砂壶的造型只能是大体上的区分,是相对传统壶形而论的,对于现代紫砂艺术而言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制作手法及装饰是紫砂壶的又一种艺术形式,在制作手法上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艺品发展成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紫砂制作艺术自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壶”出现以后,对过去紫砂器只具有单一实用性的功能,做出了革命性的突破,以一颗参天老树的树瘿为型,为紫砂器增加了装饰手段,融入了紫砂壶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赋予了紫砂壶具有观赏性的艺术价值,更适合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解读,是将紫砂艺术与茶文化进一步的融合,是对古代紫砂壶进行了颠覆性的创作,为明清以后紫砂艺术的兴盛和制作工艺的完美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供春壶”出现之后,不但紫砂器的造型工艺发生了变化,制作工艺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古人制壶都以“断木为模”的制法制作紫砂壶。“供春”之后的紫砂名家、明“三家”之一的时大彬总结前人的制壶经验,改进了“断木为模”的制法,以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方法成型,或用泥片镶接的方法成型,这种制壶的方法基本一直沿用至今,为以后紫砂创作融入多种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之后,几百年的紫砂制壶史,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众多名家、大家,他们在紫砂壶的创作上集合了文人的元素及多种工艺手法,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紫砂壶的艺术价值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继时大彬之后,清初的陈鸣远开创性地将文人的诗词书画融入到紫砂壶的制作及装饰中,他还非常善于采用紫砂雕塑、堆花积泥的创作手法(花壶的创始人),让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清代以后是紫砂壶制作手法和装饰艺术上成就最突出的时期,紫砂大家层出不穷,清中期以后杰出的紫砂大家有邵大亨、陈曼生、杨彭年、余国良、范大生、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在传统壶型创作上具有特殊影响力的是时陈曼生。他是在传统壶型创作上贡献最大的一位,他设计的十八种壶型被后人称为“曼生十八式壶”,称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近现代则以顾景舟和蒋蓉为最杰出的代表,顾景舟以制作光壶见长,蒋蓉则以制作花壶为最好,他们分别是现代光壶和花壶制作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师。由于,历史上这些紫砂艺术大师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创作,加上宜兴紫砂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得宜兴紫砂形成了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艺术门类,既提高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技能,又使紫砂壶的艺术性日臻丰富完美,为鉴赏和收藏中华独树一帜的紫砂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责任编辑:历博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首页 | 行业资讯 | 钱币邮品 | 民藏档案 | 拍卖收藏 | 历博培训 | 历博专家 | 推荐视频 | 关于我们 | 紫砂红木

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8093号-1 技术支持:众宇科技